聊聊本周的收获

这个月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架网站、上线内容,并在过程中不断升级自己用的一些流程,这里展开聊聊。

一直觉得无论是网站的技术栈,还是平时使用工程流程的方案,直接选择自己擅长并适合自己的就好了,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我看过纯粹用 HTML 代码写出来的联盟营销站点,也看过用时髦框架搭建出来的电商站点,甚至也看过直接用谷歌文档发布出来的网站。

其实这真的没什么,也真的无关紧要,重点还是业务能不能跑起来形成闭环,重点还是内容是不是能满足搜索意图并获得对应受众的认可。

所以在这些技术点的选择上,我现在真的不纠结了。

直接选择自己最熟练最精通的,并持续在这些熟练技术栈的基础上不断精进。

曾经有段时间,我自己的工作流软件用得非常杂,涉及到谷歌表格、Airtable、N8N,以及自己在本地用 Python 写的一些脚本。

用了这么多高大上的软件后,我并没有觉得我的工作效率有所提升,反而是需要在不同软件之间切换,并需要妥善处理不同软件平台之间的通讯。

后面自己都烦了,干脆直接在这些软件上做减法,选择自己最熟练一两个工具就好了,也就是谷歌表格与 Python 脚本。

方案精简之后会发现,Airtable 能做的事情其实谷歌表格也能做,且谷歌表格在 Scripts 功能的加持下能做的更好。

另外 N8N 自动化流程能实现的事情,用 Python 脚本也能很顺利的写出来,且自定义的程度更高一些。

好在这些内容我自己都会一点,倒是没有什么学习成本,一切处理起来都很顺畅。

基本的技术选型搞定之后,紧接着就需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流程了。

有时候在设计一个工作流之前,头脑中本来是想得好好的,先这样再那样最后再那样,于是也按照自己的想法把东西做出来了。

但问题是,实际操作层面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细节问题,而这些细节因为太不起眼的缘故往往在流程设计阶段被忽视了。

就拿很简单的素材抓取来说,如果不限定具体场景的话,我能想到十多种方案。

但如果是局限于国内某个电商平台,你会发现这十几种抓取方案都不好使,且再怎么设计“绕过策略”最后都会被反爬机制打断。

碰到这种情况就真的没办法了,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只能是投入更多的人力了。

类似这样的场景还有好多,尤其是 AI 文案生成与图片生成场景下则更多了。

没办法,只能是前期先做个基本版本出来,先那么用着。等实际过程中碰到了具体不足点了,再慢慢加需求并不断完善这套流程。

我觉得这种渐进优化方案还有个优势,就是能显著降低学习的成本。

拿谷歌表格来说,会点基本的 Office 操作技巧就都能使用。

而当你想继续精进一点,则需要去学习一点基础的 JS 语法。而后续如果你想基于谷歌表格做成一个工作流生态,则需要继续精进前端的代码知识了。

所幸现在 AI 已经很厉害了,在 AI 能力的加持下再去做这些流程已经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了。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