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ves Yu | 小渔
我是小渔,这是我自己运营的博客,也属于是我的自留地。
写博客持续输出这件事纯粹是自己的一点爱好,或者说这是一件挺有自我成就、能自我满足的事情,我挺享受其中的。
可能是有几年技术开发背景加持的缘故,我习惯于真实的文字、习惯于真诚直接的表达,因为我觉得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目前的工作内容是网站运营,主要侧重于通过内容营销方式打造自己的品牌,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去提升工作效率,我知道做成这件事不容易,但慢慢坚持去做。
『页面目录』
1. 为什么写博客
这还得追溯到我第一份正式工作(程序员),刚入行的时候很多技术问题搞不明白,于是自然就养成了写技术文档的习惯。
大概 15 年左右,我就已经在 CSDN 上发布了近 200 多篇内容,后来自然而然就搭建了自己的博客网站。
19 年转行到跨境电商开始第二次创业,当时做的是亚马逊平台,也因为是新手的缘故,写了很多实操类型的文档,但一直保存在自己的笔记软件上没发布。
当时也有同事劝,要不要将写过的内容发到类似『雨果』这样的平台来圈粉,无奈当时没意识到做个人 IP 的重要性,这件事就一直拖着久久没有去做。
而真正开始频繁每天更新文章是在 23 年情人节,因为那天花了大几百买了一个老师的写作课程,于是说做就做当天便开始下笔并一直坚持日更到现在。
其实买的那份课程我到现在还没看完,主要是里面讲的一些『术』层面的内容,我不是很有兴趣。
毕竟我觉得写文章输出内容,是我与另一个自己对话的过程,这中间的『真诚』至关重要。
所以哪天要是我感觉写的内容很泛泛,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或者没有了『真诚』,那就真的到了结束这件事的时候了。
2. 日更分享这件事
我每天都会碰到很多问题,也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内容,自然就想记录下我自己的解决方案,或者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悟。
所以在日更输出这个过程中,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是第一位的,将其发布分享出来则是第二位的。
至于分享之后涨了多少粉丝、赚了多少名气,倒成了做这件事的副产品。
另外我自己有个小习惯,花出去的每一笔钱,要想方设发赚十倍回来,不然就觉得亏大了。
就像前面也提到我的日更之旅,起源于 23 年情人节买的一份写作课程,现在回过头去看这笔投资倒是赚了不少。
其实日更输出坚持这几年下来,早已习惯了持续去做的这个过程,每天躺在沙发上利用喝一杯茶的间歇,在电脑键盘上敲敲打打便基本完成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这件事对现在的我而言倒没有多大的难度了。
我想这件事我会一直做下去,写工作写生活、写自己经历的人和事,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3. 现在在做的事情
现在全部的重心都在独立站上,主要的业务形态是电商,包含外贸询盘站点与直接交易站点。
过去倒是有不少朋友劝我去尝试下工具类型站点,毕竟有技术底子在,也懂线上营销,花点精力去尝试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机会。
但这件事我一直没有去做,主要的顾虑有三点。
一是我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热闹;二是工具站我不擅长,毕竟曾经的技术底子早已烟飞云散,让我回去捡起来也绝无可能;三是我现在很喜欢电商这个业态,基本都是左右倒右手的生意,很适合我这种没有本事的团队。
虽然现在只关注电商站点,但是我的技术思维可一点都没丢。
我用技术手段去优化电商站点运营过程中的所有细节,我用程序脚本去替代团队里的重复人工,甚至现在我已经将 AI 能力全面引入到了日常运营。
所以后面不出意外的话,就准备在这个领域里持续精进了,毕竟不懂的东西实在有点多。
4. 过去的经历
我是 16 年正式毕业的,大四尝试考过研但在面试阶段被刷下来,并放弃了调剂机会。
现在回头去看考研这段经历,虽然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但是有一点我觉得收获挺大,就是把英语的基础打牢固了(英一考了 77 还是 78)。
朱伟老师的那版单词课,我前前后后刷了四遍;唐静老师的长难句翻译课,也前后刷了两遍,他还送过我一本台湾作家董桥的线装本书,至今仍保留在老家的书柜里。
毕业之际,先是折腾了半年多的创业,但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现在回想起来就没钱吃饭那段日子挺印象深刻的,另外被大学同学骗钱的经历也挺让我忿忿。
后面实在不行之后,便开始准备找工作打算上班去了,毕竟得认清现实、不能老停留在梦想暴富阶段。
我记得 16 年那个时候,找软件开发之类的工作真的好容易,依稀记得在合肥投了 3 份简历之后就全部通过,后面选了一家工资高(4800)的便去上班了。
刚进项目组的时候是真的牛马,早九晚十、一周六天,周日还跟公司同事去跑个半马。那一年下来,我累计跑了一千多公里,以至于我现在再也不想跑步了。
在第一家公司做了一年,累计瘦了 30 多斤,写『增删改查』更熟练了点,同时也积累了自己的第一个两万块,于是在那年年底双十一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 Macbook Air。
后来我买过很多苹果公司的产品,但后面再买的任何产品,都没有第一次买 Macbook Air 时的那种心情了。就像年少时第一次穿上耐克鞋,每踩一步都小心翼翼。
我们当时做软件开发的时候流行一个说法,就是每跳槽一次薪资翻一倍。于是转过年的金三银四,我便跳到了科大讯飞。
当时三面的时候,跟那个事业部负责人谈薪资,我的简历上写的是 9000,但那个人说了句“薪资要求是 9000 嘛”,于是我心虚的说了句“嗯… 8000 也行”。
还是太年轻了,他妈的。
在讯飞当了快两年的老油条之后,就觉得上班没意思了,于是在我同学的怂恿下便开始了第一次正式创业。
我们当时是直接以技术骨干的身份加入一个半成熟的团队,有开发人员但都是草台班子,公司位置我还记得是在阿里园区旁边赛银国际广场,于是我从合肥跳到了杭州。
我记得办公室对面楼有间舞蹈教室,每天晚上都有一群小姐姐在跳舞,加班累了之后大家都会睁大眼睛看很久,这点我记得很清楚。
其实我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技术团队。能力不行的直接请走,技术栈不一样的也基本没留,做完这件事前前后后花了一个月时间。
后面就是做 SOP 标准与开发规范了,并顺带着做人员招聘。
我记得高峰的时候,我手低下已经带着快 60 多人的团队了,以至于工位空间不够,直接在前台放了两台电脑。
技术团队这块做顺了之后,我自己又被团队要求去带销售团队,毕竟这是来钱的地方,我自己也有去带的意向,想好好锻炼下自己这块能力。
于是那段时间过得就比较惨了,带个小助手不停地跑,一天之内可能就需要从余杭区跑到江干区,然后江滨区绕一遍,晚上回来还得跟技术团队过方案。
有时候还需要出差,金华、义乌、温州、台州,这几个地方去的比较多。也是那个时候,为了见客户方便去买了第一台车,半年时间就干了两万公里。
其实跑了几个月销售之后,就觉得这个销售与技术开发有着本质的不同,技术开发只需要你将『一是一,二是二』的事情做好便可以。
但销售却不一样,这个东西没办法定量,需要根据每一位客户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开发。过程中更多考验的是你对客户需求的把握程度,以及怎么说服客户买你的产品,而不是竞争对手的产品。
而后面真正决定离开这个团队,主要还是与几个大老板的理念不合,我想要更合适的账期与付款方式来方便签单,但是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必须遵从一个标准不能轻易改变。
没办法,彼此拉扯了很久达不成一致,且那段时间自己手上有几个大几十万的单子因为付款比例的问题黄掉了,后面干脆卖掉股份分道扬镳,我记得那是 19 年的夏天。
其实现在我挺感谢那段经历的,毕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业,也不知道从哪里迸发出来的激情,能不知疲倦的加班工作。
也不在乎拿的钱多钱少,只要给我相应的资源,我都能尽全力将这件事做到最好。
未完待续…
5. 提供的服务
现在只有一个知识星球,里面主要分享的是些平时实操的知识点与一些资料文件。所以那些平时咨询星球有没有外链资源,或者能不能提供 SEO 指导的朋友,可以趁早放弃不要加入,毕竟钱不是北风刮来的,不要浪费。
另外平时会偶尔接几个建站的单子,但都是身边朋友咨询上门,且自己时间忙得过来的。可能后续会专门整理下这块的逻辑,推出这种服务。
至于其他的服务,现在还没有专门的打算,走一步看一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