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下最近运营网站的一些经历。
我自己是有设计一套信息收集的系统,能从各大电商平台,以及关键词趋势中发现一些产品的创意,所以我每天打开邮件就能看到不少产品思路。
但实话说,这套小系统纯粹是我自娱自乐的一个副产品,没什么大的用处,毕竟我不能每天盯着这里面的数据并认真研究。
可能偶尔蹦出来一个两个不错的关键词,我会随手买个域名测试一下搜索表现。
过去的做法是,买完域名之后抓紧时间上线一个基础的网站页面,并上传几个基础产品与几篇用 AI 加工过的文章,然后就放在那里慢慢等数据。
有些站点能出询盘,但由于没有持续运营导致整体的量不稳定(没有办法投入大量精力),而大多数的站点则是根本没有什么反应。
这个测试的过程虽然资金成本不高,但非常耗时间,毕竟自然流量的玩法需要沉淀。
恰好上周我看到一个比较不错的热门关键词,于是就买了这个域名去测试下这种关键词的转化怎么样。
当时搭建整个站点用了三小时左右,想着这种热点关键词肯定不适用 SEO 玩法,于是就给广告账户充了 50 美金,干脆直接买精准量来测试。
且为了测试转化情况,我放弃了传统询盘站点的表单提交方式(即便有表单进来我也没办法跟进),直接在页面上加个“Buy on Amazon”按钮,并附上自己的联盟链接。
整个运营的逻辑非常简单:
先是被动发现有商业意图的关键词,然后买下域名并迅速搭建站点(这个过程在 AI 的帮助下已经非常便捷了)。
然后立马竞价投放跟上去,用最精准的 CPC 流量去测试关键词与落地页的表现情况。
当然在过程中我加了很多数据收集的手段,一是广告那边的转化数据,二是我在网页上安装了不少监控时间。
至于转化的情况,在这个案例里我用的是亚马逊联盟,虽然单价很低但是信任度足够高,只要流量精准的话其转化不会差。
投放第一天,我用了一个中尾词并给了 0.7 这样的竞价,最后发现 20 美金预算没有花完,有 17 次点击但仅仅只有 3 位访客去到亚马逊平台浏览商品。
可能是投放关键词的缘故,于是继续做一个对照的广告竞价组,瞄准精准的长尾关键词。且过程中发现有几个长尾词搜索量还不错,但是没人出价。
同样给了 20 美金的预算,但只给了 0.4 左右的单价。
想着就 50 美金的广告预算,测试完这些精准关键词就完事了,反正我的目的只是要知道能不能转化而非能不能赚钱。
跑了一天,A 广告组依旧是叫好不叫座,但 B 广告组则不然,总计有 50 多次点击,去到亚马逊平台的有 13 个,最终转化的有 7 个。
这样的数据基本就表明,这个产品是没什么大问题的,那后续可操作的办法就很多了。
周末继续聊聊我自己对这两种测试方式的一些想法。